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基督徒八要(7) 服務社會

 

一、前言

    關於服務社會的主題,涉及的層面很廣泛,醫療、教育、法律、觀光、科技、社工等,都對社會做出貢獻。由於我在成為牧師之前,大學修讀建築、研究所修讀都市規劃,畢業後在市政府都市發展部門工作。另一方面,我們和平長老教會位於台北都市之中,因此針對這個很廣泛的主題,我將試著縮小範圍,先從都市發展的角度切入來看教會的服務社會。首先透過西方都市發展歷程中看當時基督信仰群體的因應,其次對台灣都市化變遷做觀察,最後試著提出,現今都市教會在服務社會上,我們面對的挑戰和契機,再回到教會群體和個人層面,我們可以如何回應。

 

二、認識18世紀工業革命後的都市化的變遷

    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城市,是伴隨18世紀工業革命所產生,因為工業化生產,讓商品製造和運輸帶動人的聚集,從原有地主和佃農的農產畜牧,逐漸由企業家、中產階級、商業和工人所組成。透過大量生產和大眾消費,進一步讓都市更加擴展。用以下幾個數據來呈現這個巨大的變化:

1.都市居住人口(10萬人居住)比例之變化

1800年,世界只有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1900年有15%人口生活在城市,在20世紀末期,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47%。預估在2030年,全世界將會有60%的人口生活在都市。

 

2.都市人口規模之擴展

1900年,當時人口最多的都市是倫敦,有650萬。在1950年,有83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0萬。在2007年,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已經增加到468個。在1950年紐約是世界唯一一個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都市,在2016年,超過1000萬人口的大都會區有46個。

 

    在都市成長的趨勢下,有許多配套的專業被發展出來,像城市空間規劃、交通運輸、土地使用分區、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的配套、都市防災、環境保護等,好讓都市能更有效能,同時避免因為人口聚集所造成的混亂和降低災害的風險。

 

三、當時西方基督徒團體的因應行動

    然而,這些現代都市各項系統的建立,並不是一開始就有。一開始,當工業革命和急遽都市化的發展,許多都市中的工人必須忍受簡陋的房子、不乾淨的水、空氣的污染和公共衛生等問題,特別是許多的童工加入生產線,導致產生許多都市問題。

 

1.投入都市關懷的行動和立法

    在那樣的情境中,當時西方基督信仰團體,紛紛投入都市關懷,以實際救助的慈善活動關懷童工、婦女,並透過倡議立法的方式,建立社會福利制度,來保障都市中工人和弱勢者的權益。回顧至今的兒童福利、青少年福利、婦女福利、甚至也包括合作社等,最初皆由當時的基督信仰團體來開始。1844(YMCA)1865(救世軍)陸續在倫敦成立。

 

2.1870年代「社會福音運動」(Social Gospel)

    在美國, 19世紀70年代開始也曾有一個稱為「社會福音運動」(Social Gospel),關注都市中各項社會的議題,特別是透過雪爾頓(Charles M. Sheldon1857~1946)所寫出的小說--「跟隨他的腳蹤行」,描寫在19世紀的美國都市,教會如何勇敢站出來,關懷都市中的貧民窟,而WWJD (What would Jesus do?)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就是出自這本小說。我們可以說,當時基督教提出的社會福音運動,是回應工業化及都市化的變遷,因著信仰團體面對當時的都市議題時,積極參與並提供協助,成為宣教的契機,發展出許多我們現在的社會服務,直到現在都在發揮影響。

 

四、面對台灣都市化,從城市規劃到社區營造及地方創生

    台灣的都市發展,在清朝時期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當時的都市主要是以沿著水路運輸而生,除了成為附近農村地區的農產品集貨中心,對外成為與中國大陸間的通商港口,同時也是政治和宗教中心。而現代的城市規劃的引入,則是從日本人開始,日本統治台灣時很快地在各鄉鎮中進行都市計畫,一方面作為治理的手段,也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工業化的基礎。而台灣進一步的都市化發展,在1974-79年政府透過十大建設,興建一系列交通運輸和基礎建設,廣設工業區,增加都市的工作機會,吸引農村地區許多城鄉移民進入都市之中,同時台灣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透過外銷加工的急速成長,更進一步透過「客廳即工廠」的方式,廣泛收納全台鄉村和都市的家庭勞動力,在政府積極鼓勵下發展「全民家庭代工」,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刻。我們當中老一輩的兄姊,都有親身經歷過這情況

 

    在此也補充一些目前台灣都市化的情況,透過一些數據讓大家有更懂的感覺。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定義,人口數達到100萬以上稱為大都會區,目前台灣五大都會區為台北基隆大都會區、高雄大都會區、台中彰化大都會區、台南大都會區、桃園中壢大都會區。截至 2014 年,臺灣都市計畫區占國土面積的 13%,卻有將近80%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計畫區裡,顯然臺灣都市化程度相當的高。

 

    台灣隨著經濟的發展,政治層面也開始鬆綁,1987年解嚴之後也由政治議題延伸到各項社會民生議題,農民、工人、環保、交通、都市高房價住宅議題(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夜宿忠孝東路)等,同時也因著城市發展,衍生都市更新、歷史老街的古蹟保存等,90年代開始「民眾參與式」的規劃,或是我們所俗稱的社區總體營造,是政府在公共建設計畫擬定時,透過邀請相關的民眾參與,讓民眾的意見得以表達和採納,開放民眾(使用者)參與,希望能更符合在地使用者的需要。

 

    近年來,在原有社區總體營造的基礎上,所關注的不僅是地方公共建設的參與和地方社區組織的發展,更進一步去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延伸出像「收入」、「產業」、「就業」、「人口」等實際面向,帶動當地的青年回鄉與人口成長。特別是借用日本這方面的豐富經驗,並沿用日本所創的「地方創生」,大家可知道,政府特別將2019年訂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我們可以觀察到,現今台灣都市依然深具吸引力,但也有一群「北漂」的青年,希望能回到自己故鄉居住和就業;同時也有一些曾在都市中的專業者,選擇放棄原本的工作,想過另外的生活,進入鄉村中去居住和創業;還有一些大專院校,因著參與在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就近去關心學校在地的鄉鎮,建立在當地「蹲點」的團隊,這些結合了發展特色產業、深度觀光、有機農業等,從都市返回鄉鎮進行各樣的地方創生。民間也自發成立【地域振興聯盟】,2020年在嘉義舉辦第一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讓已有初步成效的地方創生團隊,分享交流經驗,鼓勵更多人投入。以上很快回顧,從80年代解嚴後的民生議題9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再到目前的地方創生,放在台灣都市化的脈絡中來理解。

 

五、現階段都市教會宣教的挑戰和契機 

    以下,我試著從都市教會的視角,跟大家分享現階段台灣都市宣教的挑戰和契機,也一起來思想,我們教會可以做些什麼。

 

1.透過認識教會所在社區,找到與社區族群的接觸點。

    和鄉村教會相比,都市教會有較多的人力和財務的自主性。都市中社區的多樣性,讓社區對教會相對開放,都市中的教會可透過認識所在的社區找到適切點。當然目前會友不見得都住在教會所在的社區中,但總有一些會友是在地的,在這當中去找尋社區的需要,同時也盤點教會中的人力(專長、興趣、恩賜)。像長者社區關懷站、青少年活動、弱勢家庭學童課業輔導、兒童共學團、婦女成長課程、職場心靈休憩站、新住民關懷、遊民關懷等。雖然各個教會有其獨特性,但透過觀摩和經驗交流,發展相對應的社區事工,來落實服務社會,作為福音的接觸點。過去這幾年,我們逐漸開展社區長輩關懷,做到被市政府列為特優。除了這些之外,我們還可再想想,這個社區有哪些需要和可能性﹖我們教會內還有哪些資源﹖

 

2.職場宣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郵輪或航空母艦?

    大家是否同意,如果我們僅將教會的影響力限制教會內的,實在是劃定範圍的自我設限。對於教會,不該像一艘郵輪,裡面有各樣服務的設施,讓郵輪上的人在享受。教會更該像一艘航空母艦,上面停著戰機,可以飛往各處去,進入都市中的各行各業,在各類型的工作場所裡,成為職場的使者。教會如何成為各行各業基督徒們的後盾,鼓勵他們出去,在同業甚至是跨領域中,為社會帶來正向的影響力。職場青壯年的宣教和牧養,還有很大的空間,這幾年我們開始社青家庭的牧養,也是我們現階段的重點。

 

3.基督教機構和眾教會建立更多連結,提供更專業及多樣的服侍

    都市中除了教會之外,還有許多基督教機構,他們依據機構的異象和使命在推展特定的事工,服務特定族群的人,而這些往往是一般教會所無法照顧到的。假如教會和這些機構之間能發展更進一步的連結,相信對機構和教會能相得益彰。舉例:新住民事工、印尼姊姊、基層勞工、緬甸大學生、遊民等。目前我們教會透過宣教基金關心這類的機構,但除了為他們奉獻之外,更可思考,我們教會如何開啟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有沒有會友對這些特別的關懷對象有負擔,那我們可以再往前踏出一步。

 

4.開啟更寬廣的視野—與偏鄉、原住民教會互為夥伴

    台灣空間的特殊性,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真的不大,我們島內雖有城鄉的差異,但在交通便利(高鐵)的一日生活圈之下,都市的社會服務可以有更寬廣的視野。請大家留意這一波地方創生的發展,是否也能踏上地方創生的這一波浪潮,讓都市教會與偏鄉和原住民教會互相學習、互為夥伴的連結,包括都市退休兄姊移居鄉下,或鼓勵都市年輕人給自己幾年的時間,在鄉村實踐專業,做另類的職涯探索,這兩類的人可以一起合作共居,這有沒有機會更一步的具體化,同時也能幫助當地的教會。

 

六、結論

1.從整本聖經中,看重雙福—福音(gospel)和福利(welfare)

    在今天所讀的兩段經文,一段是舊約的先知彌迦,指出上帝要我們做的是什麼—行公義好憐憫,與我們的上帝同行,因為上帝要我們跟他做同樣的事,有公義、存憐憫的心。另一段是當耶穌出來傳福音時,看見有需要的人,憐憫他們、醫治他們,耶穌在世的生命中,也真實將這樣的教導活出來。從整本聖經中我們讀到,上帝要我們參與在雙福—福音(gospel)和福利(welfare)之中。耶穌說:「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雙福策略工作中的「福利關懷」,就是去找貧窮、失落、創傷、社會脈絡中弱勢的家庭及個人,透過福利救助關心、扶持、團契來讓他站起來。由於感受到上帝的愛之實踐,並接觸到拯救生命的福音,此後他的生命面對轉折,能向上爬升,改變個人和整個家庭。在福音宣揚和服務社會中,每個時代有其挑戰也有其機會,就像150年前的馬偕博士來台灣,透過醫療和教育,成為當時傳福音極大的幫助。

 

2.相信上帝會一步步引領我們,只要我們願意。

    而在我們這時代,相信在都市中的教會,更需要具有更前瞻性的眼光,來回應這時代的需要、把握現今台灣處境中的機會。我相信我們和平教會的兄姊,還有更多的不同專業可以被挖掘、被鼓勵,參與在服務社會之中,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做所有的,但相信只要我們願意,上帝會一步步指引我們,最優先最適合我們做的,阿們嗎? 我們一起來禱告。

Blogger Tricks

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基督徒八要(6)領人歸主

 

一、前言

弟兄姊妹平安,我們這一季繼續基督徒八要的第六講,領人歸主。要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故事發生在使徒行傳1623-34節中,是使徒保羅和西拉宣教旅程中一個重要事件。我們將從這個見證中得到鼓勵,並省察個人在分享福音上的現況,一起學習立志向前。

二、進入經文

1.回應馬其頓的呼聲,那之後呢﹖

    使徒行傳16章記載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經文之前他們原本要往亞西亞傳福音,但在聖靈的引導下他們轉往馬其頓地區,是他們將福音傳入歐洲的開始,第一個進入的城市就是腓立比。這是一座羅馬殖民地的城市,一座商業繁榮的城市,充滿各種宗教和文化。縱使之前有聖靈奇妙的引領,但在這城市中保羅和西拉的宣教也並非一帆風順,在一開始帶領呂底亞,一位敬虔賣紫色布的婦人信主,但接續他們便遭受著許多的反對和迫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信仰的見證。

2.因傳福音而受苦

    當保羅和西拉因為造成群眾暴動,官長將他們抓了起來,先挨了一頓棍棒之後,再被囚禁在監獄中,相信這絕對是一個艱難的時刻,當監獄的大門被重重關上時,整個城市似乎也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但這正是一個神奇故事發生的時刻,我們看見保羅和西拉並沒有因這困境而沮喪,相反地,在夜裡他們選擇了一個不同的反應—用禱告和唱詩取代沮喪和抱怨,將一切交託給神。我們可以想像那樣的場景,從黑暗監獄中傳來讚美的歌聲,雖然我們不能確定他們的歌聲如何,但聖經中寫說眾囚犯們都側耳而聽,因為這實在是很不平常的事。半夜的禱告和唱詩不僅是聲音的敬拜,更顯出他們對神的交託和愛。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挑戰時,你可曾用過類似這樣的方式,將困難看作與神更深交通的機會﹖你是否相信上帝會為你開路﹖用禱告和唱詩來敬拜,代替沮喪和抱怨呢﹖下次讓我們都來試試看,看上帝會怎樣帶領。

    這也讓人聯想到在舊約的約書亞記中,以色列人環繞耶利哥城吹角,城牆竟然塌陷,奇妙的神蹟總是在人力無法想像的時候發生。這時,突如其來的地震打破了監獄的寧靜,牢房的門和囚犯的鎖鏈竟然紛紛被打開,上帝的力量超越一切自然法則,上帝出手介入這困境,這次,我們看見上帝對信仰堅定者即時的回應。

3.出乎意外的反轉劇情

    接著,顧守監獄的人在地震中驚慌醒來,發見監獄的門都已大開,他以為所有囚犯都逃走,心中更加驚慌,甚至想要自殺。這時,突然從黑暗的牢房中聽見喊聲「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從經文中沒有很清楚交代,究竟這裡所指的「我們」是指保羅和西拉,還是也包括其他所有的囚犯,但這真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反轉劇情。顧守的人連忙叫人拿燈進去牢房,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和西拉面前,當下的情景是那樣地神奇,這是信仰者對人靈魂的深切關愛,彰顯對他人生命的憐憫和尊重,也讓顧守監獄的人感受到。顧守監獄的人急切地問「我該怎樣行才能得救呢﹖」請注意,這個顧守監獄的人是外邦人,他問的問題我們不可以想成像約翰福音書中的尼哥底母夜間來找耶穌,問如何才能得永生那樣的問題。對當時外邦人而言,大地震往往被視為神明的震怒,通常會伴隨著神明的刑罰,所以他當下關心的是他如何能從神明刑罰中得救,或者也擔心監獄的門大開的消息傳出去,會讓他受到長官的刑罰。我們看見,保羅和西拉把握這樣的機會,藉著他的提問回答:「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便把主的道傳給顧守監牢的人。之後,顧守監獄的人領他們回到自己家,擺上豐盛的食物。這個場景宛如一幅畫面,一個在黑暗監獄中找到光明的故事。他樂得像一個好客的村長,擺設豐盛的晚宴,因為他和他的家人都已信主,這個家庭的改變彷彿另一場神蹟。在福音的影響下,他們不僅得救,更成為福音的見證者,同時,這也是對上帝感恩,轉為對福音使者的接納和愛戴。

4.小結

    這段故事中的轉折和幽默,不禁讓我們感嘆上帝的奇妙安排。在最困難的時刻,保羅和西拉並沒有放棄,反而在監獄中唱起詩歌,迎接上帝的神蹟,經歷上帝奇妙的作為,鼓勵我們在困境中堅持信仰,因為上帝的計劃總是超乎我們的想像,而一個神蹟接續另一個神蹟,超出當初所求所想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信仰如何從一個人的生命中擴散到整個家庭。這不僅是一個人的救贖,更是一個家庭的轉變,一個家庭成為神榮耀的見證。

三、不同時空下的實況及挑戰

1.試問--我們會比他們更容易傳福音嗎?

    我在準備這講章時,從經文想到我們的實況,也請大家一起想想,當初保羅和西拉是因為信仰的原因被打被關在監獄,這樣的事是不會發生在台灣社會中。那麼,試問,我們會比他們更容易傳揚基督福音嗎? 對這我們恐怕不是能那麼肯定和大聲地來回答。回到台灣基督徒兄姊的信仰實況,我們活在一個強調多元、彼此尊重的時代氛圍中,關於政治立場和宗教信仰,這兩個主題在朋友家人的談話中,往往會因為知道彼此觀點差異、受到刻板印象和話題的敏感性,或者擔心被人貼上火熱激進的標籤,讓我們說得少,甚至說不出口。換句話說,雖然目前我們沒有受到政府任何有形的限制,禁止我們去分享福音,但我們和聖經中的保羅西拉相比,我們有其他的顧慮,如同被囚禁起來,受到這個時代環境中對我們產生影響和限制,各位,你懂我在說的是什麼嗎?

2.「四個格子」的檢視—有做,做完,做對,做好

    說到此,跟大家分享最近我在書本中看到這個圖,裡面有四個格子—做了,做完,做對,做好。從書的上下文來看,指的是不同層次的做事態度。把這套用在「領人歸主」這件事情上,如果我們將保羅西拉他們定為100分,那你我給自己打幾分呢? 有做算60分,做完算70分,做對算80分,做好算100分。那你我給自己打幾分? 當我們成為基督徒越來越久之後,我們會有種危機,就是越來越習慣活在自己的同溫層,我們說是自己是基督徒,我們習慣的上教會做禮拜,但我們在與非基督徒分享信仰,領人歸主上,離傳福音的動力和行動力卻越來越遠。各位,你有發現這竟然會是我們前往的方向嗎?

3.讓我們一同回應大使命,經歷主同在的應許

    透過今天信息,關於信仰在逆境中的堅持、對神的信心、對他人的愛心,源於看重主的交託—領人歸主。要我們與人分享這份喜樂,甚至願意為這付上代價。親愛弟兄姊妹,我們知道在台灣社會中宗教自由,但外在仍有無形的價值觀在影響,阻礙我們去傳福音。分享信仰並不僅僅是宣揚教義,更是與人建立真誠的關係,讓神的愛透過我們流露出來。在今天,透過「基督徒八要」這系列,提醒領人歸主--是耶穌升天前對我們的命令「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28:18-20) 你是否相信,主耶穌要我們去,在這當中也有主耶穌的應許,要常與我們同在,經歷主同在的奇妙和喜樂,就如同保羅和西拉在傳福音中所體會的。

4.你和你的家就必得救

    而這段經文中,保羅所說的那句話「當信主耶穌,你和你的家就必得救」,相信我們當中,也有許多兄姊家庭中還有家人尚未信主,還是長大之後,漸漸失去與主的連結。不管是爸媽、妻子或丈夫、女兒或兒子,還是其他的親人等。讓我們也繼續擺上我們為他們的禱告,求主感動軟化他們的心,也求主幫助我們能在言行舉止上活出好的見證,依靠主能在家人中成為光和鹽的好見證,更求主幫助我們有好的機會,勇敢地開啟話題,與他們分享信耶穌的好消息,讓他們知道我們好想跟他們分享主耶穌的愛,好想邀請他們一起同走這一條跟隨主的道路。

5.從為你身邊親友提名代禱開始

    除了家人之外,求神也開啟我們的眼睛,看見我們周圍的同學、同事、朋友、社區中常遇到的鄰居們,上帝祢要我為其中哪幾位提名代禱,在RPG的禱告會中,互相為著這些人提名禱告。各位,你目前有兩三位這樣的人選在你心中嗎? 如果沒有,花時間想一下這名單,相信上帝也將在這當中行奇妙的事。因為當我們一起和兄姊同心為他們禱告的時,就是走在上帝吩咐我們走的路,祂也必要賜給我們同在和夠用的恩典。在2024年,讓我們從這當中,同心立志,來回應上帝對我們的愛,讓我們看見分享福音的價值,是我們為所愛的親人、朋友、同學,更深一層愛的表現。親愛的弟兄姊妹,你願意這樣做嗎? 我們同心來禱告。


 

 


 

領人歸主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馬書一:16)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馬書十:14)

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羅馬書十:4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十六:15